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发展规划 > 重点学科简介 > 正文
今天是: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简介


作者: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9-04-29  浏览次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目前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门学科,重点对员工进行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和培养,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的现象,揭示生命现象的本质。分子生物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学科交*和渗透不断加强,已成为当代生命科学发展的主流,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它将是生命科学乃至自然科学领域内的核心科学之一。

本学科自2001年成立以来,发展速度很快,是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重点学科。团队力量雄厚,梯队合理,凝聚了在教学和科研整体水平高,团结进取,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创新群体。现有专职人员2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获得博士学位2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包含1个校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实验室仪器设备1000多万元。已与国内外重点大学建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近五年来,共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获得各类科研经费100多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鉴定或各级科技进步奖成果10项。 

  学科设中医药及民族医药药用价值及其生化机制的研究、媒介生物药用价值及生化机理的研究和病原体感染的生化基础及相关药物研究三个核心研究方向,接承担了临床医学、护理学、针灸推拿学、生物科学、生物工程等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及员工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培养的员工参加全国及省市大赛多次获奖。员工申报的《大蒜素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皮层神经元tau蛋白磷酸化过程中p38MAPK途径干预研究》等20项课题获校级科研立项,《黄瓜香对亚急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等4项课题获美国福特基金资助。员工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5篇。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研究方向和特色

 

一、中医药及民族医药药用价值及其生化机制的研究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是我国医学的重要药物资源之一,保护和开发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湖南湘西和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丰厚的特有的民族医药资源,为本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围绕中医药与民族医药有效生物成分的研究,并探讨其对整体动物模型、离体组织、细胞等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其分子作用机理以及对分子信号传导等的影响,为地区特色的中医药、民族医药的开发、新药物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建立中医药的新的研究方法打下前期基础。通过本研究,对中医药尤其是民族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对湘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也将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并且将培养一批相关领域的高级技术专业人才。

1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药用价值的研究  中医药及民族医药在治疗疾病、维护人们的健康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本研究特色之一就是在原有药物的基础上研究其新的药用价值以及对尚未开发的民族药物进行研究开发,探索其潜在的药用价值。以钟飞教授及李双杰博士为首,对黄芪甲甙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过程中的干预作用及治疗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对黄瓜香的药用研究也初具规模,逐渐形成研究体系,对其抗氧化活性、免疫调节作用等进行了探讨。

2中医药和民族医药药物作用生化机制的研究  在药用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对药物作用生化机制研究、实验技术与方法的构建及实验模型的建立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已对黄芪甲甙对病毒性心肌炎细胞凋亡作用机制以及对大鼠阿霉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等作了探讨。在对黄芪甲甙对病毒性心肌炎作用机制探讨过程中,建立了体外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模型及BALB/C小鼠急性、慢性CVB3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实验动物模型。黄瓜香等药物的作用机理也在研究中。

3)药物的鉴别  是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及新药的开发具重要意义的内容之一,也是本研究的特色之一。杨德胜教授在土家族药物及苗药的鉴别及药用研究方面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本研究中药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媒介生物药用价值及生化机理的研究和病原体感染的生化基础及相关药物研究

该方向立足于湘西武陵山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充分利用公司在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的人才与设备优势,运用现代化学与生物化学等技术与手段,对蜚蠊的生化成分及药用价值的研究,对湘西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药用植物进行药用价值探讨(尤其是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的探讨)、活性成分分析及分离、提纯、鉴定,以期开发与应用丰富的中草药资源,造福于社会与人民。

1)媒介生物----蜚蠊的生化成分及药用价值的研究   蜚蠊为医学寄生虫医学节肢动物昆虫纲,因其能携带和传播病原体,故也属媒介生物,本研究方向的内容之一就是对蜚蠊生化成份及药用价值及作用机理进行研究。近年来已建立了黑胸大蠊实验室饲养技术及饲养室,对其生长发育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已探索出蜚蠊水提取物制备方法,并已获国家发明专利(N0.200510032348)。同时对黑胸大蠊的抗炎、消肿、免疫调节等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还利用黑胸大蠊不同发育阶段的可溶性蛋白免疫新西兰兔,获得免疫兔血清,并用卵鞘、若虫和雌成虫免疫兔血清对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进行了筛选,获得若干个新基因,已登录GeneBank,并发表了相关文章15篇。

2中草药抗病原体作用的研究及其有效成分的提取  对湘西中草药生物活性物、尤其是抗菌活性物的开发利用,是本方向的又一特色。以卢成瑛教授为首对红檵木叶、迎春花叶、湘西虎杖等抑菌活性成分的抑菌作用进行研究,并对抑菌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技术进行了探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

    3病原体感染的生化基础研究  

   

护理学学科简介

威廉希尔成立于20009月,前身为湖南省吉首卫生学校,创办于1957年,是湖南省省属卫生学校,一直设有护理专业,创办初期为中专教育,90年代开始开设护理学专科教育,2005年开设护理学本科教育。护理学专业开办以来,已为省内外医院和威廉希尔校输送护理人才近五千人。本学科为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带头人陈正英同志被遴选为省级学科带头人。学科拥有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学历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

本学科通过内培外引,不断提升专业教师的整体结构,形成了一支在学科专业、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上较为合理的专业团队队伍。本学科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讲师1人,助教2人,实验师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在读),硕士学位的6人;确立了高职称、高学历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方向带头人,学科团队结构与水平不断优化,学科团队连获省级“巾帼文明示范岗、“芙蓉标兵示范岗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基础护理学教研室获省级“优秀教研室”称号。目前,护理有教学用房面积2184平方米,实验室总面积为7700平方米,拥有老员工创新性实验室、基础护理实验室、康复实验室、急救护理实验室、临床护理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教具近2400台件,总价值1004.4万元。

本学科承担了临床医学、护理学、针灸推拿等专业的大专、本科等学历层次的基础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健康评估、常用护理技术等二十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社区护理学》、《护理学基础》为校级精品课程。还开展了大量的教研、科研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学科在湖南省乃至全国护理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科研方面近五年来立项各级科研、教改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级课题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约40余篇,主编和参编教材及教参共11部,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三等奖1项、湘西州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学科成员多次获得各类教学成果奖,其中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1名教师获得“省级青年骨干教师”称号,2名教师获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教学名师”、“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教学能手”称号,3名新进青年教师培养结束考核均为“优秀”,教师多次获学校及学院教学奖励。

护理学学科研究方向

(一)社区护理:

本方向以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护理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民族地区社区护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探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使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形成体系,社区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区护理常规开展,形成网络,社区医疗护理知识得到普及,达到维持、保护和促进人民健康的目的。

1、民族地区社区护理教育与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研究。本研究方向将社区护理学教学与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健康需要紧密结合,以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湘、鄂、渝、黔四省边区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为支撑,相继开展教研系列课题9项,根据本民族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实际,设置针对性实践教学内容,以护理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点,融入民族传统医学针灸推拿技能训练,强化社区护理实践技能训练,开展社区护理服务实践活动,培养实用型社区护理人才。在探求少数民族地区社区护理教育中将研究成果及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实施,提升了教学质量,形成了独有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并先后在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四十余篇。

2、民族地区社区重点人群健康保健研究。以社区重点人群:老年人、妇女、儿童为研究对象,积极开展社区健康服务系列科学研究,融汇本民族区域社会文化,自行设计社区卫生服务系列评估表格、调查问卷,借助多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健康需求、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考量;深入探讨区域内卫生服务的覆盖面与可及性;提出了与边区独有社会文化、卫生服务实际相适应的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对策与建议;并将教学-科研-服务结合为三位一体,师生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践,进行系列实证研究,推进了与本民族地区独有文化、信仰、语言、风俗、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模式的构建,系列成果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临床护理: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少数民族特有文化、生活习惯、社会风俗背景下慢性病患者(代谢综合征为主)的护理干预与女性生殖健康促进为切入点,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健康保健水平。

1、少数民族地区代谢综合征患者护理干预的研究,研究团队以少数民族地区代谢综合征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为启动点,寻找其中的规律,后期围绕降低各种危险因素,包括有效减轻体重、减轻胰岛素抵抗、良好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谢紊乱、控制血压等方面干预进行。已开展的课题多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为提高民族地区人民身体素质作出了较大贡献。

2、少数民族地区女性生殖健康研究,已开展的课题有“湖南湘西土家、苗、汉妇女URSA患者HLA-DR位点等位基因多肽性的研究”、“孕妇血清SICAM-1FN水平变化及其与早产、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湘西民族地区少女月经状况调查研究”、“细胞间黏附分子-1C反应蛋白预测早产的临床研究”等,为民族地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上一篇文章:威廉希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点简介

WilliamHill中文官方网站威廉希尔 Copyrights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南吉首市人民南路120号 邮编:416000